魚病的正確診斷是有效防治病害的基礎,尤以魚病的早期診斷更為重要,能否對癥下藥、能否使藥物發揮效果、能否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都取決于對魚病的診斷。
一、采集樣品
病魚采樣選擇患病瀕死或剛死不久、癥狀典型的病魚作為診斷檢查的對象;對不能立即確診的疾病應采取冷藏運輸方法(4℃)將樣本運輸至專業實驗室進行檢查,新鮮樣本對魚病的快速診斷十分重要。如果需要進一步診斷分析,可用固定劑將病魚或內臟器官組織進行固定和保存。
發病池水采樣于多個采樣點取發病魚池水樣(水面下50~80厘米處),立即送專業實驗室分析。
二、現場調查
1.養殖的品種結構、苗種來源、規格大小、健康狀況和放養密度等。
2.池塘清塘消毒以及日常防病措施、使用的藥物和使用方法等。
3.投喂飼料的種類、來源、投餌方法、投餌量等。
4.養殖過程中的衛生與健康管理措施。水源、水質、水溫、底質等情況。
5.發病和未發病養殖池中魚的活動情況,如游動、攝食等。
6.發病過程以及采取過的措施,包括發病時間、患病種類、病癥與病情、死亡情況、采取的措施與效果等等。
7.發病池塘的面積、底質、水深、水色、透明度等。
三、病原鑒別
1.目檢用肉眼觀察患病魚體及器官(包括鰓)的顏色有無變化,有無炎癥、充血、出血、貧血、腫脹、潰瘍、粘液、腹水等,有無異物附著。用肉眼觀察患病魚體有無真菌或寄生蟲寄生等。
2.顯微鏡觀檢用鑷子刮取皮膚、鰭、鰓等外部器官的粘液,或用眼科剪取其一部分患病組織如鰓絲、鰭條等,于載玻片上制成水浸壓片,于顯微鏡下檢查有無真菌或寄生蟲寄生,必要時拍照記錄觀察結果。
3.解剖檢查解剖新患病魚,用肉眼觀察內臟器官組織的顏色和形狀有無變化,如炎癥、充血、出血、腫脹、潰瘍、萎縮退化、肥大增生、體腔積水等病理變化,有無寄生蟲及其包囊等。
4.病理切片檢查取一小塊患病組織或器官,經固定、脫水、包埋等程序處理后,將樣品切片,再用相應的染色方法染色,以顯示不同細胞和細胞的變化,然后進行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檢查(此法需要在專業實驗室進行)。
5.PCR儀檢測PCR儀檢測技術已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推薦為一些魚類疾病的診斷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過設計特異引物來擴增病原生物的特異基因片段而實現病原生物的確認和疾病的診斷(此法需要在專業實驗室進行)。
四、對癥治療
進行魚病診斷時,要分析發病原因和考慮復合或繼發感染的可能,確定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后,再對癥治療。
一、采集樣品
病魚采樣選擇患病瀕死或剛死不久、癥狀典型的病魚作為診斷檢查的對象;對不能立即確診的疾病應采取冷藏運輸方法(4℃)將樣本運輸至專業實驗室進行檢查,新鮮樣本對魚病的快速診斷十分重要。如果需要進一步診斷分析,可用固定劑將病魚或內臟器官組織進行固定和保存。
發病池水采樣于多個采樣點取發病魚池水樣(水面下50~80厘米處),立即送專業實驗室分析。
二、現場調查
1.養殖的品種結構、苗種來源、規格大小、健康狀況和放養密度等。
2.池塘清塘消毒以及日常防病措施、使用的藥物和使用方法等。
3.投喂飼料的種類、來源、投餌方法、投餌量等。
4.養殖過程中的衛生與健康管理措施。水源、水質、水溫、底質等情況。
5.發病和未發病養殖池中魚的活動情況,如游動、攝食等。
6.發病過程以及采取過的措施,包括發病時間、患病種類、病癥與病情、死亡情況、采取的措施與效果等等。
7.發病池塘的面積、底質、水深、水色、透明度等。
三、病原鑒別
1.目檢用肉眼觀察患病魚體及器官(包括鰓)的顏色有無變化,有無炎癥、充血、出血、貧血、腫脹、潰瘍、粘液、腹水等,有無異物附著。用肉眼觀察患病魚體有無真菌或寄生蟲寄生等。
2.顯微鏡觀檢用鑷子刮取皮膚、鰭、鰓等外部器官的粘液,或用眼科剪取其一部分患病組織如鰓絲、鰭條等,于載玻片上制成水浸壓片,于顯微鏡下檢查有無真菌或寄生蟲寄生,必要時拍照記錄觀察結果。
3.解剖檢查解剖新患病魚,用肉眼觀察內臟器官組織的顏色和形狀有無變化,如炎癥、充血、出血、腫脹、潰瘍、萎縮退化、肥大增生、體腔積水等病理變化,有無寄生蟲及其包囊等。
4.病理切片檢查取一小塊患病組織或器官,經固定、脫水、包埋等程序處理后,將樣品切片,再用相應的染色方法染色,以顯示不同細胞和細胞的變化,然后進行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檢查(此法需要在專業實驗室進行)。
5.PCR儀檢測PCR儀檢測技術已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推薦為一些魚類疾病的診斷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過設計特異引物來擴增病原生物的特異基因片段而實現病原生物的確認和疾病的診斷(此法需要在專業實驗室進行)。
四、對癥治療
進行魚病診斷時,要分析發病原因和考慮復合或繼發感染的可能,確定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后,再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