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出血病
病因 病魚腹部的鱗片下、鰭條、尾柄充血發紅。病魚上浮貼近冰層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結、緩慢游動于池邊并逐漸死亡。
(1)出血性敗血病。病魚外觀正常或腹部鱗片下充血發紅,解剖病魚時體腔內能冒出血水,內臟器官上有淤血點。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
(2)褐血病(出血性鰓病)。病魚腮絲腫脹,部分腮絲形成動脈瘤,腮絲顏色發暗,病情嚴重時血液呈咖啡色,在池水溶氧充足時也會出現浮頭現象。該病由池水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超標引起。
(3)隱性出血病。病魚剛出水時體色正常,體表黏液較少,在網箱內困養2小時~3小時后體表出現充血現象,其中有少部分魚的上頜發紅(紅嘴唇);困養7小時后病魚開始陸續死亡。解剖時病魚肝臟表現為脂肪肝或花肝,膽大或僅有膽囊(又稱無膽)。該病是由于長時間盲目投喂高蛋白飼料且蛋白質利用率不高引起的。
(4)顯性出血病。病魚腹部鱗片下、尾柄、腮蓋充血;尾鰭、背鰭呈血紅色。解剖時肌肉充血,肝臟腫大、色淡,膽囊腫大、色淺。病因與隱性出血病的病因相同。
防治方法 鯉魚出血病在春季較難治愈,其病程較長,一般在夏秋季節就可以檢出,應及時進行治療。
(1)改善水環境。早分塘或換水,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溶液或干撒沸石粉。
(2)食鹽浴。每次投喂飼料前5分鐘用3千克~4千克食鹽溶于水后在飼料臺周圍潑灑,每日1次~2次。若與投喂藥餌同時進行效果會更佳。
(3)魚種消毒。在魚種放養時,若無其他疾病,最好用5%的食鹽與小蘇打(二者比例為3∶2)水溶液浸浴5分鐘~10分鐘。
豎鱗病
病因 病魚的鱗片向外張開,魚體外形呈松球狀,鱗片基部水腫,稍加擠壓就有積水或帶血積水噴出。該病常與腹水病并發,眼球突出,鰭條基部和皮膚表面有時伴有出血現象,腹部膨大,腹腔內有大量積水。該病是由水型點狀假單胞桿菌引起。
治療
病因 病魚腹部的鱗片下、鰭條、尾柄充血發紅。病魚上浮貼近冰層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結、緩慢游動于池邊并逐漸死亡。
(1)出血性敗血病。病魚外觀正常或腹部鱗片下充血發紅,解剖病魚時體腔內能冒出血水,內臟器官上有淤血點。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
(2)褐血病(出血性鰓病)。病魚腮絲腫脹,部分腮絲形成動脈瘤,腮絲顏色發暗,病情嚴重時血液呈咖啡色,在池水溶氧充足時也會出現浮頭現象。該病由池水中氨氮、亞硝酸鹽含量超標引起。
(3)隱性出血病。病魚剛出水時體色正常,體表黏液較少,在網箱內困養2小時~3小時后體表出現充血現象,其中有少部分魚的上頜發紅(紅嘴唇);困養7小時后病魚開始陸續死亡。解剖時病魚肝臟表現為脂肪肝或花肝,膽大或僅有膽囊(又稱無膽)。該病是由于長時間盲目投喂高蛋白飼料且蛋白質利用率不高引起的。
(4)顯性出血病。病魚腹部鱗片下、尾柄、腮蓋充血;尾鰭、背鰭呈血紅色。解剖時肌肉充血,肝臟腫大、色淡,膽囊腫大、色淺。病因與隱性出血病的病因相同。
防治方法 鯉魚出血病在春季較難治愈,其病程較長,一般在夏秋季節就可以檢出,應及時進行治療。
(1)改善水環境。早分塘或換水,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溶液或干撒沸石粉。
(2)食鹽浴。每次投喂飼料前5分鐘用3千克~4千克食鹽溶于水后在飼料臺周圍潑灑,每日1次~2次。若與投喂藥餌同時進行效果會更佳。
(3)魚種消毒。在魚種放養時,若無其他疾病,最好用5%的食鹽與小蘇打(二者比例為3∶2)水溶液浸浴5分鐘~10分鐘。
豎鱗病
病因 病魚的鱗片向外張開,魚體外形呈松球狀,鱗片基部水腫,稍加擠壓就有積水或帶血積水噴出。該病常與腹水病并發,眼球突出,鰭條基部和皮膚表面有時伴有出血現象,腹部膨大,腹腔內有大量積水。該病是由水型點狀假單胞桿菌引起。
治療
(1)改善水環境。早分池或換水,養殖期間定期全池潑灑生石灰水溶液。
(2)魚種消毒。魚種投放時用5%的食鹽和小蘇打(二者的比例為2∶3)混合水溶液浸泡病魚10分鐘~15分鐘。
(3)池水消毒。魚種發病時全池潑灑2次漂白粉水溶液(池水的藥物濃度為1ppm)。
(4)投喂藥餌。每100千克魚每天投喂抗菌素5克,連喂5天~7天。若配合食場食鹽消毒效果更好。
原蟲性爛鰓病
病因 早春越冬池化冰后,病魚在晴天集群上浮水面,似缺氧浮頭狀,馴化時不上餌料臺或吃一會兒就散開并陸續浮于水面,食欲明顯減退,生長緩慢。掀開病魚鰓蓋可見組織增生、黏液增多。該病是由車輪蟲、鰓隱鞭蟲、斜管蟲、杯體蟲等原生動物大量寄生于鰓部引起的。
治療
(1)全池潑灑。池水消毒2天~3天后,全池潑灑氯制劑藥物,以防止病灶再繼發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
(2)改善水環境。池塘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溶液或干撒沸石粉來調節水質。
(3)內服體表殺蟲藥物。在飼料中定期添加殺蟲藥物以預防體表(含鰓部)寄生蟲的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