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作 豌豆最忌連作,連作時病蟲害加劇,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因為豌豆根部可分泌多量有機酸,增加土壤酸度,影響次年豌豆根瘤菌的發育。所以有"豌豆能肥田,只能種一年"的農諺,一般至少應間隔4~5年種植。其中白花豌豆又比紫花豌豆更忌連作,輪作年限還要再長些。豌豆對前作要求是田間潔凈無雜草,因此,前茬最好是中耕作物,如谷類作物。
二、整地 豌豆的根比其他食用豆類作物較弱,根群較小。適當深耕細耙,疏松土壤,能使豌豆根系發育,出苗整齊,幼苗健壯,抗逆力增強。華北地區氣候寒冷,豌豆多采用春播。前茬作物收獲后先滅茬除草,然后進行深翻。第二年春季土壤表層解凍后隨即耙耱保墑,播前再淺耕耙耱。
三、播種 豌豆在播種前要精選種子。種子用量少時可用粒選,用量多時可用篩選或鹽水選種,注意淘汰蟲傷粒和不完整的子粒。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干燥器空氣溫熱處理種子。處理溫度為30~35℃。通過溫熱處理能使種子完成后熟過程,結束休眠期。在條件不具備的地方,播種前曬種2~3天也有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的效果。
我省中北部于3月上中旬頂凌播種。豌豆較能耐低溫。幼苗對霜凍反應很小,早播能充分利用春季土壤水分,有利于種子出苗。播種一般采用條播或穴播。蔓生種、條播的行距30厘米左右,穴播的穴距20~30厘米。每穴播種2~4粒種子。播種量每畝7.5~10公斤,如為條播可是直立品種,播種量可酌量增加。播種深度5厘米左右,干旱時可適當加深,但最大深度不宜超過8厘米。
四、田間管理
1.中耕培土。豌豆在幼苗期容易發生草荒,須中耕除草2~3次。一般在株高5~7厘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株高10~15厘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結合進行培土。第三次中耕要根據豌豆生長情況,靈活掌握。后期莖葉繁茂,中耕容易損傷植株,在雜草多時須人工拔除。
2.摘心搭架。蔓生豌豆在株高30厘米左右時必須搭架,否則莖蔓偃臥地面,不僅田間管理和采收不便,而且下部莖葉容易腐爛和招致病害。搭架后通風透光好,莖蔓粗壯,基部腐爛現象減少,結莢多,子粒飽滿,產量可提高1倍以上。農諺說:"一棵豌豆一根棍,一棵豌豆收十斤。"有的品種在株高30厘米時需要摘心,以促生旁枝,增加開花數與結實率。摘下的嫩尖也可供作蔬菜食用。
3.施肥。豌豆施肥應以基肥為主。除施用堆肥、廄肥外,還要多施磷、鉀肥料,如草木灰、骨粉等。播種時如果能用根瘤菌拌種,效果更好。豌豆根瘤菌能固氮,不必多施氮肥;但在幼苗期和在土壤貧瘠而缺乏基肥時,可施用少量速效氮肥,促進多發莖葉。豌豆需要施用較多的磷、鉀肥料。磷肥可促進豌豆子粒成熟,還可改善其煮軟性。豌豆對不易溶解的磷肥有較高的利用率,施用后有顯著的增產效果;也可施用過磷酸鈣。豌豆在開花結莢期根外噴施磷肥,特別是噴施硼、錳、鉬等微量元素肥料,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4.灌溉。豌豆耐旱性差,在生長期間應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濕潤。播種后如遇干旱,必須迅速灌水,以利于種子發芽和出苗。在開花結莢期需水較多。
五、防治病蟲害
1.豌豆銹病。癥狀為病株莖葉上有圓形褐色小斑點,后變黑色。
防治方法:去除雜草,拾出毀燒病葉。在發病期用0.5∶1或1∶1的波爾多液,每隔7~10天噴灑一次,共噴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豌豆褐斑病。癥狀為在莖葉或豆莢上先產生褐色小斑,周圍紫色,后變為茶褐色。
防治方法:選用無病種子;多施鉀肥或施用石灰;噴灑波爾多液防治等。
3.豌豆白澀病。病株葉片呈現白色小斑,逐漸擴大遍及整個葉面。
防治方法:及時排水;施用草木灰或石灰;晴天噴灑石灰硫磺合劑防治。
4.豌豆蚜蟲。豌豆蚜蟲在很多地區為害相當普遍,它吸吮豌豆植株的營養物質,使植株生長不良,特別使莢果受害后發生萎縮現象,產量降低。生產上一般采用煙草石灰水噴灑防治。
5.豌豆象。豌豆象是豌豆最主要的害蟲。它的成蟲為黑褐色或灰褐色的小甲蟲,在豆莢即將成熟時產卵在豆莢上,孵化后蛀入子粒,破壞種子,不能作種,出粉率也大大降低。豌豆象一年發生一代,以成蟲越冬,翌年春天恢復活動,飛入田間繼續為害,它在田間零散分布,防治比較困難。但豌豆象有在子粒內潛伏的生活習性,收獲后立即處理種子是防治豌豆象最有效的方法。
六、收獲
由于豌豆的成熟期很不一致,所以要根據豌豆的不同食用方式,決定收獲時間。一般食粒豌豆于開花后15~18天,子粒飽滿時開始采收。而產干豌豆70%~80%豆莢枯黃時收獲,最好能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進行,以免爆莢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