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抗蟲棉的源庫關系失調,突出表現在易早衰等問題由于抗蟲基因(Bt)的導入,新的抗蟲基因給棉株帶來額外的生理消耗,如植株的棉鈴重增加而葉源和根量均下降,根系生理活性較弱,尤其在結鈴后期,抗蟲棉根系生理活性全面下降,而根系是整個棉株生育健壯的基礎,在根庫下降的同時,抗蟲棉株地上部庫器官的活性可增強了,如單株成鈴率高,結鈴較早,內圍和下位結鈴率高等,這樣一來,由于源庫關系的失調,抗蟲棉普遍表現出易早衰的問題。另外,抗蟲棉在結鈴盛期后的碳氮代謝也出現失調,在初花期和盛花期根系吸收力還強,表現氮素代謝旺盛,而之后,“根源”的吸收,同化運輸功能的降低,同樣要表現出早衰現象。可以說,源庫關系失調是導致抗蟲棉容易早衰的直接原因。根系功能的過早降低和碳氮代謝失衡是棉株早衰的根本原因。
抗蟲棉對鉀肥的供應比較敏感在生產中農技員和棉農們均已發現抗蟲棉比常規棉更容易出現缺鉀癥狀,通過試驗證明,在低鉀水平時,抗蟲棉(如新棉99B)的干物重顯著降低,而且降低的幅度比常規棉(如中棉所36、35)要多降50%~60%,抗蟲棉對低鉀敏感的主要原因,是根系形態及吸鉀能力的降低。隨著生產中轉基因抗蟲棉的大面積推廣,更加重了棉田缺鉀的現狀。而且,科技界初步認為,缺鉀可能是當前棉花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近年來的一些施肥試驗結果表明,鉀肥供應充足可以延緩葉片的衰老,有的試驗結果還證明,關鍵時期供鉀充足可以使棉鈴發育期延長25天左右,單鈴重增加0.2~0.5克。這說明合理施鉀肥可以防止棉花早衰。
鉀肥的施用時期針對施鉀可以緩解抗蟲棉的早衰問題而有利于提高棉花產量,農業大學化控研究組又進一步對鉀肥施用時期和施用量的分配等運籌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說明,在施鉀量為6~8公斤K2O/畝的水平下,硫酸鉀的效果好于氯化鉀,為了克服棉株早衰問題,鉀肥的施用時期要分基肥和追肥兩次進行,而且,追肥要延至盛花期施鉀為宜。兩次鉀肥的分配比例以“40%基肥+60%追肥(盛花期追施)”為優。這種鉀肥施用時期上的“前輕后重”的分配特點,是針對延緩早衰問題的,為了充分利用鉀營養的生理功能,強化抗蟲棉后期光合產物的合成和運輸所設計的。其合理性是通過大量試驗結果的比較而篩選出來的。這種施鉀技術與以往的不同,在鉀肥運籌上對基肥施鉀的比重明顯調小了,基肥施鉀只占40%,而追肥施鉀的比重增加到60%,而且,將追施鉀肥的時期調晚到盛花期。如果回望一下,與以往高產棉花的施鉀分配有3方面的不同點,一是施鉀量普遍提高了;二是基追鉀的比例是基肥輕、追肥重;三是追肥時期后延至盛花期,而過去高產棉花管理強調,追肥要在蕾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