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對肥料的認識和施肥應用普遍存在著6類誤區,應引起重視。
誤區一:施肥對越靠近植株基部,肥料越易吸收。
植物莖吸收養分很少或不吸收。營養的吸收部位在根毛區。因此施肥于越靠近莖部越不容易吸收,如果施肥量過多,就容易出現“燒苗”現象。
誤區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癥狀再施肥。
肥料施入水田需要3~5天,旱地5~7天才能被農作物利用。因此,作物出現缺肥癥狀后再施肥,則會造成農作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減產。所以,施肥應根據作物的需肥特性進行。
誤區三:只要農作物營養好,就能高產。
例:早稻處于早季氣溫低,土壤磷素釋放少且緩慢,應多施普鈣,而晚稻要少施,才能使營養生長順利轉入生殖生長。做好氮、磷、鉀的合理施用量,使農作物平衡生長。
誤區四:只要施入肥料,就會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品種、肥料養分釋放特性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極易造成養分流失,甚至缺肥的現象,沙質土較快,但流失也快,應少量多次施用的原則,粘土較慢,應施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有機肥、磷、鉀肥較慢、流失也少、應早施。
誤區五: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
購買肥料時要注意肥料養分含量,由于養分含量低,價格低廉,農村很有市場。施入氮、磷、鉀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癥發生,影響產量與質量。施肥太多、效益就越低。
誤區六:重視大量元素、忽視中微量元素。作物需要的是大量元素,適當施用中微量元素,才不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及品質下降。在施足大量元素的同時,配合施用微量元素,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