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咽、喉或鼻等處發生灰白色假膜以及全身毒血癥癥狀,可并發心肌炎、支氣管炎或神經麻痹等并發癥。本病的傳染源為病人及帶菌者。健康帶菌者流行時可高達10 ̄20%。本病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通過塵埃及污染的手和玩具等傳播。還有極個別通過污染牛奶或破損皮膚和粘膜而感染者。人對白喉普遍易感。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較少發病。1歲以上后發病率上升,15歲以后由于隱生感染后獲得免疫者增多,發病率又漸下降。近年來由于在兒童中普遍進行預防接種,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且發病年齡有推遲現象。本病病后可有較持久的免疫力,第二次發病者極為罕見。白喉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較多。居住擠擁、衛生條件差以及未廣泛進行預防接種都是造成流行的條件。一旦診斷成立,或雖未確診但未能排除白喉者,治療上均應盡快使用白喉抗毒素,因為抗毒素只有在白喉毒素尚未與組織細胞結合時才能發揮作用,否則無效。同時,應給予青霉素以消滅病源內的細菌,這樣能縮短病程、減少帶菌現象。如經上述及時正確的治療,絕大多數患者能完全恢復健康,病死率在6%以下。本病死亡主要原因是并發中毒性心肌炎,應特別注意。
臨床表現
1.起病緩慢,有發熱、乏力、咽痛等癥狀。嬰幼兒可有煩躁⒖弈旨傲饗訓取?2.咽白喉:扁桃體、咽后壁、懸雍垂等處出現灰白色假膜,呈點狀或片狀,不易擦去。頜下及頸部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并有周圍組織水腫,呈現“牛頸”。 3.并發中毒性心肌炎者,出現面色蒼白、高度乏力、心臟擴大、心律不齊、奔馬律、脈細數、血壓下降。 4.喉白喉:中毒癥狀較輕,常有聲音嘶啞、犬吠狀咳嗽。呼吸道梗阻表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發紺、三凹征。 5.鼻白喉及其它部位白喉:少見。鼻白喉常出現鼻塞、漿液血樣鼻涕,嚴重者張口呼吸。
診斷依據
1.當地可有流行、有接觸史、未預防接種等。 2.起病緩慢,發熱、咽痛;典型假膜最具有診斷意義。 3.假膜涂片或培養白喉桿菌陽性可確診。
治療原則
1.臥床休息; 2.盡早應用白喉抗毒素(DAT); 3.抗生素抑制或殺滅白喉桿菌; 4.預防和治療并發癥。(心肌炎、喉梗阻、神經麻痹等)
用藥原則
1.“B”中第1項和“A”中第1項為必用藥物,尤以前者最為重要,應用是否恰當是治療成敗的關鍵。 2.若對青霉素過敏者,應改用紅霉素。 3.并發中毒性心肌炎者,應加用“B”中第2-5項,并應嚴格臥床休息。 4.并發神經麻痹者,加“B”中第3-7項(選2-3種即可)。
輔助檢查
1.典型病例檢查“A”即可;不典型病例可加做“B”項。 2.喉白喉的假膜不易發現,需要借助喉鏡才能發現假膜; 3.當并發神經麻痹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難以鑒別時,可選加“C”中的第1或第2項; 4.并發中毒性心肌炎者,除了常規做心電圖外,必要時可加做超聲心動圖。
療效評價
治愈:隔離期滿,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正常,連續3次細菌培養陰性。 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細菌培養陰性。 未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細菌培養仍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