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板管理的概念
看板(Kan ban)一詞起源于日語,是傳遞信號控制生產的工具,它可以是某種“板”,如卡片、揭示牌、電子顯示屏等,也可以是能表示某種信息的任何其他形式,例如彩色乒乓球、容器位置、方格標識、信號燈等。
所謂看板管理,是指在生產流程中,前一道工序使用物料后,將附在物料箱子上的卡片,也就是訂貨單或“看板”取下,然后定時將該紙片返送回后一道工序,為下一次訂貨之用。總的來說,看板方式就是對生產過程中,各工序的生產活動進行信息上的控制管理。通過看板方式,得以將庫存減少,甚至接近為零,從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較高的生產率。
通過看板管理,各工序負責人便能夠合理安排同步化的工作。從表面看,拉式制度的最主要形式——看板管理,就是借助一張裝在透明塑料袋內的卡片,實施信息控制。其實,它是豐田公司企業(yè)文化、生產方式、管理模式的縮影。
二、看板管理的作用
看板是實現準時化生產的工具。具有指示生產與搬運的作用、目視管理的作用和現場改善的作用。
1、指示的作用
只按照看板指示的數量進行生產與搬運,這是看板的最基本功能。看板具有作業(yè)指導的功能。作業(yè)現場的管理人員對生產的優(yōu)先順序能夠一目了然。在拉式生產系統(tǒng)中,一般生產管理部根據市場預測以及訂貨而制定的生產指令,下達到總裝配線,各個前工序的生產均根據看板來進行。
看板中記載著生產量、時間、方法、順序以及運送量、運送時間、運送目的地、放置場所、搬運工具等信息,從最后的裝配工序逐次向前工序追溯。裝配線操作員將已使用的物料箱中的看板取下,據此看板再去前工序領取!昂蠊ば蝾I取”以及“適時適量生產”就是通過看板實現的。
2、目視管理的作用
(1)起到物料標識的作用
物料或產品的貨架上若附有看板,則可以明確地判斷庫存號、產品編號、產品名稱,也易于搬運。另一方面,到位的工序內看板掛在該生產線的最初工位。這樣,很容易判斷現在正在生產的產品、將要生產的產品和各生產線的負荷狀況。
。2)自動控制生產過量、搬運過量的作用
通過看板,管理者容易發(fā)現生產與搬運是否過量。各工序如果沒有看板,就既不進行生產,也不進行運送;看板數是減少,則在制品也相應減少。因此通過看板的運用能夠做到自動防止過量生產以及過量運送,達到控制制造過剩的目的。
(3)反映生產線進度的作用
操作者在看板發(fā)放時按看板所示的數量進行生產,即按必要的物品、必要的時間、必要的量進行生產。例如,在制品看板箱里看板變少,表示后工序的生產發(fā)生了延遲;反之則表示后工序的生產進度加快。
3、現場改善的作用
看板作為目視化管理的工具,如果能正確理解、正確應用看板,就會發(fā)現它還可作為改善的工具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看板,管理者容易發(fā)現異常,并及時采取措施來減少事故發(fā)生及對異常問題的改善。
看板數量過多,表明庫存(或在制品)量多,有必要減少看板數量。看板數量波動時,同樣需要調查原因,采取必要的改善對策。另外,從后工序領取數量的增減也可判斷出緊迫程度(優(yōu)先順序),必要時需修訂標準作業(yè)程序。
三、看板類
1、三角形看板
三角形看板主要為“5S”管理服務?窗鍍热葜饕獦耸靖鞣N物品的名稱,如成品區(qū)、半成品區(qū)、原材料區(qū)等,將看板統(tǒng)一放置在現場劃分好的區(qū)域內的固定位置。
2、設備看板
設備看板可粘貼于設備上也可在不影響人流、物流及作業(yè)的情況下放置于設備周邊合適的位置。設備看板的內容包括設備的基本情況、點檢情況、點檢部位示意圖、主要故障處理程序、管理職責等內容。
3、品質看板
品質看板的主要內容有生產現場每日、每周、每月的品質狀況分析、品質趨勢圖、品質事故的件數及說明、員工的技能狀況、部門方針等。
4、生產管理看板
生產管理看板的內容包括作業(yè)計劃、計劃的完成率、生產作業(yè)進度、設備運行與維護狀況、車間的組織結構等內容。
5、工序管理看板
工序管理看板主要指車間內在工序之間使用的看板,如取料看板、下料看板、發(fā)貨看板等。
。1)取料看板,主要位于車間的各工序之間,其內容主要包括工序序號、工序名稱、工序操作者、下料時間、數量、完工時間、首檢等。
。2)發(fā)貨狀況管理看板,主要位于生產車間,其內容主要包括工序序號、小組名稱、產品完成日期、發(fā)貨日期、收貨客戶等內容。
6、在制品看板(Production Card):
包括
、俟ば騼瓤窗;
、谛盘柨窗澹ㄓ涊d后續(xù)工序必須生產和訂購的物料、組件的種類和數量)。
、祁I取看板(Withdrawal Card):包括
①工序間看板;
、趯ν庥嗀浛窗澹ㄓ涊d后續(xù)工序應該向之前工序領取的物料、組件種類和數量)。
四、看板的使用方法
看板有若干種類,因而看板的使用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不周密的制定看板的使用方法,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我們從看板的使用方法上可以進一步領會JIT生產方式的獨特性。在使用看板時,每一個傳送看板只對應一種物料,每種物料總是存放在規(guī)定的、相應的容器內。因此,每個傳送看板對應的容器也是一定的。
1、工序內看板的使用方法
工序內看板的使用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看板必須隨實物,即與產品一起移動。后工序來領取中間品時摘下掛在產品上的工序內看板,然后掛上領取用的工序間看板。該工序然后按照看板被摘下的順序以及這些看板所表示的數量進行生產,如果摘下的看板數量變?yōu)榱,則停止生產,這樣既不會延誤也不會產生過量的存儲。
2、信號看板的使用方法
信號看板掛在成批制作出的產品上面。如果該批產品的數量減少到基準數時就摘下看板,送回到生產工序,然后生產工序按照該看板的指示開始生產。沒有摘牌則說明數量足夠,不需要再生產。
3、工序間看板的使用方法
工序間看板掛在從前工序領來的物料的箱子上,當該物料被使用后,取下看板,放到設置在作業(yè)場地的看板回收箱內?窗寤厥障渲械墓ば蜷g看板所表示的意思是“該物料已被使用,請補充”,F場管理人員定時來回收看板,集中起來后再分送到各個相應的前工序,以便領取需要補充的物料。
4、外協(xié)看板的使用方法
。1)外協(xié)看板的摘下和回收與工序間看板基本相同。
回收以后按各協(xié)作廠家分開,等各協(xié)作廠家來送貨時由他們帶回去,成為該廠下次生產的生產指示。在這種情況下,該批產品的進貨至少將會延遲一回以上。因此,需要按照延遲的回數發(fā)行相應的看板數量,這樣就能夠做到按照JIT進行循環(huán)。
。2)用看板組織生產的過程
JIT是拉動式的生產,通過看板來傳遞信息,從最后一道工序一步一步往前工序拉動。生產過程共有三道工序,從第三道工序的入口存放處向第二道工序的出口存放處傳遞信息,第二道工序從其入口存放處向第一道工序出口存放處傳遞信息,而第一道工序則從其入口存放處向原料庫領取原料。這樣,通過看板就將整個生產過程有機的組織起來。
。3)代替看板發(fā)出生產請求的其它目視化方法
看板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記載有各種信息的某種卡片形式,在實際的JIT生產方式中,還有很多種代替看板發(fā)出生產請求的目視化方法,如彩色乒乓球、空容器、地面空格標識和信號標志等。
五、看板管理的五大原則
在采用看板作為管理工具時,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后工序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向前工序領取必要數量的物料:需要徹底改變現有流程和方法。
2、前工序應該只生產足夠的數量,以補充被后工序領取的物料:在這兩條原則下,生產系統(tǒng)自然結合為輸送帶式系統(tǒng),生產時間達到平衡。
3、不良品不送往后工序:后工序沒有庫存,后工序一旦發(fā)現次品必須停止生產,找到次品送回前工序。
4、看板的使用數目應該盡量減少:看板的數量,代表物料的最大庫存量。
5、應該使用看板以適應小幅度需求變動:計劃的變更經由市場的需求和生產的緊急狀況,依照看板取下的數目自然產生。
六、如何實現看板管理的目的
看板管理的目的,即實現適時、適量、適物生產。
在制品的數量可以通過發(fā)出的看板數來計算與控制。出口存放處的在制品數量可以按發(fā)出的生產看板數來計算;入口存放處與搬運過程的在制品數量,用發(fā)出的傳送看板數來計算。因此,控制看板的發(fā)出數量就控制了各工序上的在制品數量?梢杂孟率龇椒▉砜刂婆c調整在制品的數量:
1、前工序生產的均衡化
通過提高前后工序生產的均衡化程度,減少維持前后工序不平衡的在制品所對應的看板數。
2、減少看板
有計劃地主動減少看板,如出現問題,則找出原因。當需要找出某一作業(yè)點生產上存在的問題時,則減少發(fā)出的生產看板數;當需要找出搬運方而后工序工作點存在的問題時,則減少發(fā)出的傳送看板數。當采用最簡單易行的、花費最少的方法使生產在新的庫存水平能夠平穩(wěn)地運行時,再減少一些看板。重復以上過程,直至不需要看板,就完全實現了準時化生產。
3、全員參與
要讓每一位員工參與發(fā)現問題及想辦法來解決所發(fā)現的問題。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且有些問題及好的解決方法可能只有具體作業(yè)者最清楚,所以要讓何一位員工參與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何減少調整準備時間、如何更好地確定設備保全周期減少停機時間,如何更好地防止品質問題的發(fā)生等,發(fā)揮全員智慧解決類似問題,就能更好地實現精益生產,減少在制品數量。只要初步實現了拉動式方式組織生產,就可以沿著精益生產指引的方向不斷改進。
進行看板管理是一個無止境的改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階層管理者所而臨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作業(yè)要求也越來越細致。它能使人們永遠不會自滿,永遠要去面對新問題。只有具有不斷改善、追求完美的精神,不斷地給各階層管理者提出新的富于挑戰(zhàn)性的工作目標,才能保持企業(yè)強大的生命力。